barcode
 

淺談香港汽水...

    汽水 ...從前稱之為荷蘭水或梳打水,主耍是將碳酸氣溶於水中,再加入糖漿、果汁或食用色素製成的飲品。清末期間由歐洲傳入中國,而荷蘭又是當時的主要通商國,故被稱為荷蘭水。
汽水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已在香港出現,當時來說,是一種十分奢侈的物品,可以說是有錢人的玩意,因為價錢昂貴,所以並不普及,據資料所知,早期在港的汽水品牌不多,如較出名的有屈臣氏大藥房A.S.Watson's,粵東先施公司Sincerely與及威健公司Watkin's Ltd.等…且當時只有藥房才可售賣。也因汽水屬於高級商品、所以用來盛載汽水的玻璃樽也十分講究,從美學及功能上也不簡單
    1890年至1910年,當時流行俗稱炮彈樽(Torpedo Bottle),因樽身成欖型及尖底而得其名。此外,樽面還刻有公司資料、牌子及一些商標圖案、全透明凸字,樽咀型也頗特別和厚,俗稱豬咀(Blob Top),而這種樽咀係配用特別的水松木塞封蓋。有些樽也會有自己的商標招紙貼在樽身,但因當時普遍汽水在出售前都會放在水櫃或水桶冷藏,引致招紙容易損壞,所以,能好好保存至今,已十分罕有。隨後,樽型亦有作出改變。

    1911年至1930年,由豬咀炮彈樽變為豬咀半炮彈樽,即由尖底改為平底,而樽身圖案亦由橫排轉為直排,這樣設計,可易於存放及陳列。後因應當時的技術進步,由厚身豬咀佩水松塞改為較薄身的樽咀配金屬蓋(與現在使用方法相似,而蓋內則採用薄身的水松蓋掩。
    1931年至1940年,由半炮彈樽改為直身樽,這時的做玻璃樽技術而十分成熟,而樽面圖案亦更清晰細緻,及大量使用印刷招紙貼於樽面,金屬蓋亦加上相應的印刷。
    1941年至1960年,即二次世界大戰的交界,汽水樽的設計,亦作出了重大的改變;這段時間,戰後歌舞昇平,百花齊放。由原來的直身突字樽,改為不同牌子不同形狀的樽,簡直各家爭研鬥麗,而且戰後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安定,開始追求物質享受,而各商品也相繼面世,不同的汽水牌子也陸續出現,除了本地牌子外,也有從美國或加拿大流入,與此同時,印刷技術的進步,亦大大影響了汽水樽的發展;絲網印刷的玻璃樽,也在此期間出現。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作為突字樽及絲印樽的分水嶺
    1961年至1970年,所有凸字樽幾乎被成本較低的絲印樽取締。
    1971年至1980年,香港的塑膠業發展迅速,汽水樽亦只有樽蓋蓋掩由原本的水松改為橡膠,效果及成本更加理想。除此之外,為了方便儲存、銷售、運輸及攜帶,鐵罐裝飲料亦在這時出現,例;可口可樂,七喜及生力啤…(六十年代,在外國的罐裝飲品係不設拉環的,飲用時要用刀開個小孔才能飲用,不太方便。)這時本地的汽水罐,大部份都係外國製和入口,且亦發展至採用拉環設計,罐身由頂直落至底(我喜愛用直身罐稱之)。
    1981年至1990年,玻璃樽雖然流行,但膠樽裝、鋁罐裝和紙包的飲品亦陸續上場,汽水罐亦由原來的鐵質改為更輕更易於循環再做的鋁材製造。玻璃樽的飲品亦開始減少,在這十年間,紙包飲品亦由最初的250亳升,發展多一系列;就是更大包裝的375亳升(俗稱375)。

    1991年至2000年,幾乎大部份的飲品都放棄使用玻璃樽盛載,而膠樽裝飲品幾乎取代了玻璃樽的地位,汽水罐方面,亦作出了較明顯的改變,由原來全直身的鋁罐改為近罐頂位斜向中心,這款罐形就是現在隨處可見的那種。

    2001年至2013年,這十年,社會面對資源,環保,成本上升等問題,汽水罐很明顯的因控制成本而在罐的厚度越來越薄,而罐面的拉蓋也轉造一體易於回收的環保鋁罐,而罐面的設計也充滿特色,亦都有光面及沙面的表面處理,容量大部份已由355改為330毫升。玻璃汽水樽方面則沒有很大改變,鋁樽反而開始廣泛使用。

    今日,汽水其實已在香港存在了過百年歷史,最令人意外及最令我安慰的,就是玻璃汽水樽還沒有被淘汰,因為好多喜歡飲汽水的人也始終認為玻璃樽裝汽水係較為好味及夠汽!而我…作為一個汽水收藏家,無論點都一定支持到底,因為沒有汽水樽就沒有一班汽水樽的收藏者,也不會有這個網的出現。

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三日

 
 
註:本(淺談香港汽水歷史)篇幅內容只供參考,如有錯誤引起大家不便,請見諒!